• 信用信息
  • 站内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武汉新闻

蔡甸区“信义老人”——朱耀堂与吴清安

发布时间: 2013-12-12 | 来源: | 访问量: 41258
       没有像样的家具,没有现代的电器,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厨房都没有,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就是这样一个贫困到极限的家庭,很难想象,在短短的8年时间里还清了8万元的债务;更难以想象的是,还债的主角竟然是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们就是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上独山村远近闻名的"信义老人"--朱耀堂与吴清安。

为儿治病19年欠下巨额债务

1986年,18岁的独子朱方国从汉口打工回来,感觉身体不适,医院诊断为慢性白血病。对这个贫寒农家来说,这几乎是灭顶之灾。但朱耀堂和吴清安决定尽力诊治。在接下来的19年里,朱方国每年要住3次院,每次的住院费少则几千,多则上万,家里的积蓄耗光了,两位老人只好向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借钱支付高昂的医药费用。为了替儿子治病,老俩口是百般辛苦。朱耀堂会篾匠手艺,起早贪黑地干活。吴清安则负责种地,收获的粮食蔬菜舍不得吃,挑到一两公里外的街上去卖钱。平时,老两口连米饭都舍不得煮,而是"焅(ku)粉头"--将大米碾成粉,加入南瓜和菜叶子等,调成米疙瘩吃。好不容易攒来的钱,还没来得及还债,马上又要支付新的住院花销。这样艰难的生活持续了19年,给儿子治病总共花了36万元,可即便是这样也没能挽留住儿子朱方国。2005年3月28日,37岁的朱方国离世,留下一个8岁的女儿和11万多元的外债。

年迈父母为儿还债历经8年艰辛

11万元的债务,有的是老俩口出面借的,有的是儿媳出面借的。好心的村民同情二老的境遇,都不打算要他们还钱,可是吴清安和朱耀堂并没有这样想,他们没有账本,但笔笔账都记在心里。儿子安葬后留下两万元的慰问金,老俩口第一个念头就是用这些钱去还债。那个时候,朱耀堂老人已经退休了,每月1000多元的社保金是家里最重要的收入。为了能尽快还清债务,两位老人只好在仅有的4亩农田上下工夫。2005年,已经年过60的朱耀堂和吴清安老人成天在地里忙活。每天日出而起,日落而归,在田里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中午就吃一些干粮。这样辛苦的劳作,为的就是想打下更多的谷子、采摘更多的棉花、收获更多的蔬菜。田里的作物收回后,二老只留下基本的口粮,其余的全部拿去卖掉。由于没有固定的摊位,吴清安老人要三点多钟起床,挑着装满青菜的篮子,踏着夜色走向菜场。一两公里路程,四十多分钟的时间漫长而孤独,好不容易来到了目的地,偌大的集贸市场里,只有吴清安老人一个人孤零零守在那里。夏天还好,冬天天气恶劣,有时气温低至零下3、4度,吴清安就一直坚守着,哪怕是手脚冻得冰冷、失去知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位老人用蚂蚁搬家的办法还了8万元欠债。吴清安说,只要手头有几百元闲钱,她就立马拿去还给人家,如果是几千上万的债,就要分一二十次才能还清。

省吃俭用培养孙女成人成才

2009年,35岁的儿媳妇吞吞吐吐地对吴清安说想要改嫁,公婆虽然有万分不舍,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她明知道我儿子有白血病,依然愿意嫁,是我们家的恩人。她那么年轻,应该再找一个好人家。"

儿媳走后,两老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下地干活,还要照顾年幼的孙女。为了让孙女有学上,老俩口连看病买药的钱都尽量节省。朱耀堂患有脑血栓,吴清安患有心脏病,两老从不去医院治疗,每月只去药房拿些便宜药。因为会员每月有打折优惠,二老就每月26日定时买药,这样就又可以省下几元钱。而且这些药也不是每顿都吃,只是在发病时吃一些,病情好转以后就把药攒下来留到以后吃。

如今孙女朱依苗已经16岁了,在汉口读中专,每月生活费400元,老人和媳妇各出200元。孙女回家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候,吴清安会上街买四五块钱的荤菜,给孙女改善生活。

朱耀堂与吴清安的故事在蔡甸区流传开后打动了很多人。张湾企业家余志华表示将替老人还清余债,并出资维修了老人的住房。蔡甸区委书记谢宗孝在得知两位老人的感人事迹后,十分钦佩,主动上门结交"穷亲戚",今年"十一"期间,还带着儿子到上独山村与朱耀堂、吴清安老人一家共度国庆佳节。

©版权所有:信用武汉  |   意见建议  |   关于我们  |   网页纠错

主办: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武汉征信有限公司

网站访问量:  鄂ICP备19014536号-2   鄂公网安备42010302001556号

©版权所有:信用武汉  |   意见建议  |   关于我们  |   网页纠错

主办: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武汉征信有限公司

网站访问量:  鄂ICP备19014536号-2   鄂公网安备420103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