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国内新闻
罚治“老赖”的网越密越好
来源:信用中国
发布时间:2017-08-09
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北京法院执结标的480余亿元,拘留331人次,限制出境2069人次,限制高消费17854人次。经过协调,目前已顺利实现北京房产在全国范围内的网络查询,通过支付宝查询被执行人联系方式和住址的功能也已正式开通。此外,失信被执行人在本市购置机动车也即将受到限制。
治理“老赖”是一个令人头痛的话题。如果惩治“老赖”办法不多、软弱乏力,违信受益所呈现出来的“破窗效应”,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老赖”无视法院判决,在具备偿还能力的情况下,拒不履行清偿义务,是对司法权威的蔑视,也是对司法公信的伤害。
为了杜绝社会失信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有力措施。2010年10月份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颁布施行了《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对被执行人特定行为作出限制,追究其权利成本,倒逼其履行清偿义务,让“老赖”一处失信、处处受阻。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修改限制高消费若干规定,将限制高消费的范围扩大到九大类型。2016年6月,国家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对“老赖”的治理实现了由法院一家的事转变为全社会联合惩戒。
在全社会的联合惩戒之下,“老赖”乘不了飞机、坐不了高铁、开不了公司等,这些举措倒逼其履信的力度变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各部门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也让“老赖”个人财产信息、住址信息等变得相对透明。比如,北京市人民法院协调实现了86家银行、支付宝相关信息的查询,给更严厉的司法惩戒创造了条件,还大幅度降低了执行成本,强制支付、冻结、扣押等执行手段越来越灵活、便利。这表明,治理“老赖”的网越密越好,对“老赖”的全面信息掌握越容易,治理的成本就越低,对“老赖”的强制与限制措施越多,违信的社会成本就越高,发挥的震慑作用就越明显。
文章搜索
实时热点 关于推广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
实时热点 “这是有温度的就医快速通道”
实时热点 天降白酒大单?小心背后陷阱!
实时热点 一张上门需求“热力图”服务119万...
实时热点 崇仁路小学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实时热点 武汉工人有力量
实时热点 日赚万金“馅饼”背后,必然是个巨大...
实时热点 @毕业生,小心这几类求职陷阱!
实时热点 马旭获评道德模范,坚守初心使命,无...
实时热点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优化信贷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