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信息
  • 站内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武汉新闻

武汉以满足群众需求为根本 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

发布时间: 2021-12-28 | 来源: 长江日报 | 访问量: 11787

江岸  创新,是时代的命题,更是转型突围的“华山一条路”。竞速高质量发展的赛道,江岸,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在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上争当“排头兵”,深入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优化双创生态、集聚双创要素、发展创新经济。

    在江岸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创新”二字在不同内容板块中被提及29次,创新的核心位置不言而喻。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心城区,正焕发出无限活力。

    ■ 激活创新空间

    大力发展“硅巷”模式

    江岸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硅巷”一词被首次写入。相比于城市外围连片发展的传统科技创新园区,“硅巷”是借助城市更新的契机,在具备区位、交通、综合功能等优势的老厂房、老建筑、老写字楼中引入“双创型”企业,以此发展创新经济。

    身处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江岸已通过一场又一场攻坚克难的改造,开拓出一批优质的“双创”载体。

    在百年老建筑平和打包厂,一期项目成功吸引110余家创新企业落户,二期项目改造基本完工,已引进包括武汉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企业及相关配套业态,未来将打造科创中心和总部产业基地,极大地丰富青岛路片区创新创业的空间层次。

    以圆形开窗和层次丰富的楼栋画面刷屏社交媒体的新晋网红打卡地大智无界·空中小镇,让曾闲置多年的原武汉无线电厂焕然新生。如今,老厂房、老产业升级为特色鲜明、现代前卫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以O2O、自媒体、网红经济、联合办公等全新模式,培育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汉黄路,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下属企业的老厂区,也摇身变为集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文化艺术和专业服务为一体的良友红坊文化创意产业园。

    近五年,江岸区培育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家,总数量位居武汉市前列。5个园区获评市级试点示范科创小微企业园,数量全市第一。去年,江岸区被国务院办公厅表彰为“成效明显的国家区域双创示范基地”。

    向存量资源要增量价值,“江岸模式”的双创探索,为国内同类城区的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借鉴。

    江岸区发改局负责人表示,眼下,江岸正大力发展“硅巷”模式,持续完善“老房子+双创”“城中村改造+双创”“社区+双创”“楼宇+双创”“院校+双创”发展模式,着力构建“1555”融通创新型双创示范基地发展体系,打造一批创新楼宇、创新园区和创新街区,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土地制约,做强创新经济。

    预计到2025年,市级以上孵化众创平台将超过40家,孵化众创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以上。

    ■ 做强创新产业

    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12月13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2020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结果,来自江岸区的武汉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和武汉市工科院科技园孵化器有限公司获评优秀(A类),在全市获优的五家中占了两席。这也是两大园区分别连续六年和连续三年获得该项荣誉。

    除了突破土地瓶颈制约,江岸区还积极指导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明确定位,重点建设岱家山科创城智能机电产业、工科院孵化器网络信息产业、黄浦创立方大健康产业、多牛世界文化时尚创意产业等专业化双创载体,加快形成具有江岸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岱家山科创城构建了“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特区+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形成以智能控制器、人工智能、智慧医疗、传感器为主的智能机电产业微集群,已成为全国41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之一,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也是湖北省首个知识产权特色小镇。眼下,该园区正围绕“光芯屏端网云智”七大产业招商引智,加速壮大园区“数字环保”和“检测仪器”产业,大力引进数字技术科创企业和数字经济领域的高端人才,提升园区数字经济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能级和规模。“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武汉数字经济产业与数字经济人才创新洼地。”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负责人充满信心。

    作为湖北省首家由科研院所创办的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市工科院科技园孵化器依托地方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资源,重点打造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子信息行业企业提供全方位、差异化和多层次的孵化服务。如今园区的奋斗目标更为笃定:依托打造工科院孵化器独具专业特色的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场景应用中心,对外瞄准知名头部企业,对内促成一批优质企业拓产延链。

    产业更高更强,企业就要快速成长。江岸区科经局负责人介绍,江岸区正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的梯次培育路径,搭建能级跃升、量质并举的企业成长阶梯,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等科创“新物种”企业,推动科技领军企业上市。到2025年,力争全区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8万户。

    ■ 优化创新生态

    释放创新发展潜力活力

    支持创新创业,江岸区不遗余力。率先在全市成立楼宇经济服务局、科技成果转化局、新民营经济促进局、招才局、招商局和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招商服务中心。创新启用“江岸经济开发区”、“岱家山科技创业园”政务服务分中心,87项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园区就近办”。成立江岸区民营企业投诉服务中心,助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撬动辖区内多家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创投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以“院校+双创”为契机,共同发起成立“长江金岸人才创投联盟”,加快集聚科技产业人才、金融等核心要素,打造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产业资源对接优质服务平台。预计到2025年,新增高层次人才突破2000人。

    让创新成果快速落地转化,江岸区打通高校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武汉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成为首批获得授牌的8家武汉市科技金融工作站之一,四方智能公司“无人船研制与产业化”等2个院士项目转化落地,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6.2亿元。2020年度和2021年二、三季度,江岸区在全市的科技成果转化考核中均取得了全市并列第一的成绩。

    目前,江岸区正朝着创新型城区的目标稳步迈进,奋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示范力的国家融通创新型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在现有基础上,推进科技孵化众创载体专业化提升,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投资融资机构兴建新型载体。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定位和区位优势,制定“一园一规划”,改造、新建和运营一批产业园区。盘活村级工业园、老旧厂房等存量土地资源,重点加快对二七、永红、十大家3个城中村工业园的升级改造。探索实行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开发建设主体和园区运营主体“三分离”的管理运营模式。积极指导各类园区创建示范基地,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能力水平。

    未来5年,江岸力争实现科技创新成果、高企数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个倍增”。

 


©版权所有:信用武汉  |   意见建议  |   关于我们  |   网页纠错

主办: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武汉征信有限公司

网站访问量:  鄂ICP备19014536号-2   鄂公网安备42010302001556号

©版权所有:信用武汉  |   意见建议  |   关于我们  |   网页纠错

主办: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武汉征信有限公司

网站访问量:  鄂ICP备19014536号-2   鄂公网安备420103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