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信息
  • 站内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武汉新闻

武汉,每天都在变

发布时间: 2022-01-28 | 来源: 长江日报 | 访问量: 11085

入夜,两江四岸灯火璀璨,流光溢彩。近处的江汉关,远处的黄鹤楼,鳞次栉比的高楼连同巍峨的长江大桥,全都成了灯光秀的幕墙;绵延上百公里的滨江绿道,游人如织。

    这里是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坐拥大江大湖,享誉“九省通衢”;市井小巷,烟火繁华,激荡英雄气概,拥抱美好未来。

    ■ 老旧小区换新颜,民生实事暖人心

    冬日阳光照射在脸上,美好生活温暖在心间。盛如祥和他的老伴坐在12楼阳台,俯瞰窗外盎然景致,开心地告诉记者,从老旧小区搬到盘龙城新居,日子过得可舒坦啦!

    3个多月前,老两口还蜗居在江汉绍兴片区。“老武汉”提起那个地方都摇头,片区清一色简易老房子,早已破败不堪;出入道路狭窄,生活诸多不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当年,盛如祥一家7口就挤在一间40平方米老房子。下雨漏水,管道不畅,安全隐患更多。

    与盛如祥老人类似,武汉市青山区73岁老人胡昇一家,也曾住在工人村街的棚户区,“一个大房间,两条大通铺,一个屋檐下可以住几十人”。

    武汉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2021年市政府10件民生实事之一,全年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19个,完工455个,惠及居民约20万户。“杂乱无章的蜘蛛网消失不见,扛煤气坛子上楼的日子一去不返了,重新修整的路面和加装的电梯让出行更加方便。”胡昇笑着说。

    除了少数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房需要拆除,武汉坚持应留尽留,全力保持城市记忆。距离胡昇家不远的青山区红钢城建设七路的“红房子”,就正在被武汉打造成全市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之一。历经修复的红房子保留了不少原汁原味的“老武汉”印记,一些书店、咖啡博物馆、创意中心也被引进来,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据青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山红房子片区将建设为创新的新中心、文化的新平台、城市的新地标。政府也将通过“红房子”带动青山滨江岸线演进,打造长江右岸文化复兴的新标杆。

    武汉拥有3500年历史。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蔡新元眼里,“历史风貌街区保护与改造,构成了武汉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文化标签。”

    去年6月,武汉市政府办公厅印发《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城市品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坚持因地制宜、“留改拆建控”并举,分类实施“留房留人、留房提质、拆除改造”。中心城区加快推动老旧小区、绿中村、历史风貌街区以及工业遗产成片连片改造,实现降低人口、建筑密度,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山体湖泊及周边环境的目标。

    据悉,“十四五”期间,武汉将继续推进“古城新生”,打造江岸历史之径片区、江汉百年商道片区、硚口汉正老街片区、汉阳古城片区、武昌古城片区、青山红房子片区、洪山大学之城片区等7个重点区块建设;以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为目标,基本完成1616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 由内向外大交通,加速周边同城化

    一大早,胡汉文从湖北鄂州市华容区庙岭镇的家中出发,驱车前往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上班,走左庙路、脉岭北街进入武汉市区的科技五路,仅用了不到20分钟就抵达公司。这样的“双城生活”,胡汉文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多年的‘断头路’通车了,多个公共服务事项也实现‘跨市通办’。在两个城市之间往来,感觉越来越像生活在同一个城市。”27岁的胡汉文笑着说。

    武汉市与周边相邻的鄂州、黄冈、孝感等8个城市组成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是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组团之一。湖北省委、省政府总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决定由武汉牵头,与周边八市加快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切实推动城市圈基础设施更新,畅通城市圈要素循环,让人民群众享受同城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2021年4月2日,湖北召开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对做实“1+8”武汉城市圈提出明确要求。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强调:“从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的民生服务等切入,推进同城化。”

    交通互联畅通,是同城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去年5月,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审议通过《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城市圈内轨道交通、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小时通勤圈;9月,由九市联合组建的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在武汉挂牌成立,全面启动33条市际“断头路”、“瓶颈路”项目建设。

    武汉与鄂州两地迅速对接,推进城际“断头路”建设,实现左庙路至科技五路建成通车,另外两条线路全线贯通。同时,湖北省首条跨市地铁线路——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也已开通运营,从鄂州葛店到武汉光谷左岭仅需3分钟。胡汉文上班再也不用绕远路。

    同城化发展的落脚点,是改善和便利城市圈居民生活。近年来,医疗、教育等群众关切的民生事项正在城市圈内实现共享。湖北省中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先后在鄂州设立分院,本部专家定期到分院区坐诊;华中师范大学新校区、华夏理工学院、华师附属小学在鄂州梧桐湖新区落户。孝感与武汉加强医疗技术和人才培养合作,建立医联体23个;咸宁、潜江市内部分医院被武汉大型公立医院托管……

    公共服务“跨市通办”极大便利了圈内群众生活。据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上线半年来,“跨市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累计办件量近20万件,其中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医疗费用257.77万元,住院直接结算医疗费用78.8亿元,9市申请公积金异地个人贷款2252笔逾7.355亿元。

    ■ 城市治理愈精细,市民生活愈方便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在武汉这样一个集聚上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面对群众急难愁盼,补齐城市治理短板弱项,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既要更新“硬件”,更要更新“软件”。为此,武汉以科技为支撑,以制度为保障,下足了“绣花”功夫。

    2020年12月,武汉社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系统“法指针”上线,嵌入“武汉微邻里”端口,居民在家中就能“下单”提出法律问题,由社区律师一对一回答,确保市民的法律咨询15分钟之内全响应。截至目前,武汉市社区律师在线注册率已达到100%,线上社区律师平均响应时间6.2分钟,响应率100%,5万余人次通过“法指针”获得了法律服务。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现代化,离不开城市“智慧大脑”和数字经济的支撑。武汉市在城市大脑“一网统管”总体框架下,借助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通信、智能识别等新兴技术应用,通过“智慧城管”建设,建立具有武汉特色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

    “江汉区常青路三环线匝道积水水深12厘米!”去年6月的一天,武汉市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和大暴雨,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工作人员的手机上,实时收到水务预警信息。

    街头安装的110台“一体化内涝监测器”帮了大忙。下雨时,一旦点位积水深度超过10厘米,仪器会自动将预警信息推送至水务局的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

    截至目前,武汉“智慧城管”市、区两级用户已达万级规模,覆盖武汉市16个市辖区和177个街道,涉及市容环卫、交通管理、防险排渍等多个方面。

    ■ 建立长效制度,是城市治理的关键

    疫情大考期间,4.45万名下沉党员干部挺身而出,筑起社区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武汉出台专门管理办法,把党员下沉经验做法固化为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做到平时服务、战时应急。

    目前,1793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对口联系1428个基层社区,全市14.9万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常年为社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这就是武汉,不一样的武汉。武汉,每天都在变。

 


©版权所有:信用武汉  |   意见建议  |   关于我们  |   网页纠错

主办: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武汉征信有限公司

网站访问量:  鄂ICP备19014536号-2   鄂公网安备42010302001556号

©版权所有:信用武汉  |   意见建议  |   关于我们  |   网页纠错

主办: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武汉征信有限公司

网站访问量:  鄂ICP备19014536号-2   鄂公网安备420103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