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武汉新闻
武汉奔涌蓬勃生机
2021年武汉市全社会用电量684.42亿千瓦时,比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20.33%、11.12%。一条总体上扬的曲线,勾勒了武汉的韧性和活力。
随着城市知名度跃升,投资信心和意愿进一步增强,武汉展露出日益强大的吸引力。非武汉籍毕业生留汉比例从10年前的17.97%增长到43.50%。
武汉已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能够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纽扣”。
有江汉壮阔,也有百湖温柔;有风雅琴诗,也有金戈铁马。
武汉,生于大江大湖,历经大风大浪。辛亥首义的一声枪响,抗日战争时期武汉会战的烽火,一再肆虐的洪魔,还有2020年初的那场抗疫……现实与历史的回响,不断印证武汉的坚韧不屈。
迈入2022年,登黄鹤楼,听铜铃声远,见人来人往;跨长江大桥,看江水奔腾,闻汽笛回响。武汉正以蓬勃生机迈向未来。
■ 韧——又见江城百业兴
窥探武汉,从“过早”开始。
冬夜凌晨1点,寂寂街巷,几盏灯挨个亮起,汉阳玫瑰街罗氏热干牛肉面馆内,生火、烧水、备面、调酱……第一缕烟火便升起在这街巷里。
对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罗思偲来说,凌晨的忙碌有些陌生。因为两年前为阻击疫情,他的生活被按下暂停键,45家连锁门店两个月没做生意,复工后门店数量锐减一半。
但又很熟悉。因为江城历史上多磨难,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经历过抗日战争时武汉会战的烽火,迎战过1998年的特大洪水……而武汉人从不认输,就像热干面,经得住滚烫的开水,又能迅速降温,依然保持自身韧性。
从低谷中走出来,罗思偲的热干面店如今已扩张到70家,“看着大家吃着、走着、说着,心里就会踏实。”罗思偲说。
见烟火盛,闻百业兴。2021年武汉市地区生产总值17716.76亿元,同比增长12.2%,比2019年增长6.7%。
■ 勇——创新潮涌奋楫先
高新企业汇聚的武汉东南角,光谷未来科技城园区内,一栋12层的楼——北斗大厦在业内广为人所称道,上面是芯片研发企业,往下分别是北斗地基增强服务、应用解决方案服务等企业。
在楼层索引牌前,武汉导航院、武汉北斗产业创新中心、梦芯科技、武汉依迅等一批北斗+创新和+北斗应用的企业齐聚。
“这栋楼里可以找到整条北斗产业链,而且整个技术资源自主可控。有时遇到紧急要处理的问题,甚至关系公司决策的事,上楼下楼跑动一下或许就能找到答案。”武汉梦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婷说。
这样的“邻里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减少了时间和经济成本,缩短了技术更新迭代的时间周期。
这里,研发出北斗高精度芯片,出台10余项北斗系统国际标准,一批北斗技术走进国土规划、环境、农业、交通、电力、物流等领域。
日前发布的《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截至“十三五”末,武汉市的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达138个,城市科研指数位列全国第4位、全球第13位。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武汉不断奔涌的创新动能。
过去一年,武汉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6%,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9.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45.2%。
而过去半年,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2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以上、占GDP比重26%左右。
■ 聚——招贤引智谱新篇
曾几何时,“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是“大学之城”武汉的痛。坐拥近90所高校,超过130万在校大学生,每年留汉就业创业的人数却曾不到十分之一。“留住大学生,才能留住未来。”为了扭转人才利用率低、人才外流严重的局面,从2017年开始,武汉启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买房租房可打八折、落户仅靠一证、近500家企业带头落实大学生最低年薪标准……
2021年5月,作为经武汉市委、市政府批准的市属国有企业,武汉人才集团有限公司高规格成立,目标指向:力争年引进高端人才1000人次,服务知名机构1000家,人才大数据库达到1000万量级。
2021年7月,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首批光谷招贤榜,向全球发出武汉招才最强音:35家单位提供60多个百万元年薪岗位;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对顶尖科学家,给予最高1亿元无偿资金资助。
从疫情“风暴眼”到经济“风向标”。2021年12月,首届中国城市国际传播论坛上,武汉获“中国国际传播综合影响力先锋城市”称号。论坛发布的《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分析报告(2021)》显示,武汉的海外网络关注度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随着城市知名度跃升,投资信心和意愿进一步增强,武汉展露出日益强大的吸引力。非武汉籍毕业生留汉比例从10年前的17.97%增长到43.50%。
■ 达——通江达海连世界
1月7日凌晨1时05分,编组50辆、满载电子元器件、日用百货以及防疫物资的X8015次列车从吴家山站开出,驶往德国杜伊斯堡。这是新的一年,武汉开出的第2列中欧班列。
折算发运455列,计3.7万多标箱,运行总里程385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96圈……依托这条货运通道,9770.86吨当地抗疫急需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防疫物资被运往了德国、波兰、匈牙利等国。
跃然而起的曲线,不仅彰显着武汉疫后重振的强大动力,更是多重国家战略叠加背景下,武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
犹如千年前的驼铃响彻万里茶道,深居内陆的武汉,正加速通江达海的进程,不断夯实连接全国、通达世界的“大动脉”,以更有力的担当服务国家战略。
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冲刺280万标箱;中欧班列(武汉)打造区域性枢纽节点;天河机场国际及地区航线覆盖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汉十高铁建成通车,沪渝蓉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西十高铁湖北段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武汉“超米字型”铁路枢纽网建设不断完善……
黄鹤楼下、长江水畔,崭新的“首义红”列车穿桥越隧,一路飞驰。这是刚开通的武汉首条全自动驾驶地铁线,“一抹红色”将武汉现有地铁运营里程延伸到435公里,里程和规模位居中部地区首位。
在见证一座城市变迁、承载一座城市梦想的地铁线上,疾驰的“首义红”,恰如此刻奋力奔跑的武汉城。
文章搜索
实时热点 天降白酒大单?小心背后陷阱!
实时热点 一张上门需求“热力图”服务119万...
实时热点 崇仁路小学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实时热点 武汉工人有力量
实时热点 @毕业生,小心这几类求职陷阱!
实时热点 日赚万金“馅饼”背后,必然是个巨大...
实时热点 当心兼职陷阱!青海互助一女子被骗9...
实时热点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提升融资信...
实时热点 马旭获评道德模范,坚守初心使命,无...
实时热点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优化信贷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