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信用动态 >风险提示
监管不能总在3·15曝光后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又曝光了一大批行业乱象,从入口的老坛酸菜到出行的电动自行车,从直播电商消费到平台软件陷阱……情节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性质之恶劣,令人气愤不已。晚会一结束,公众又一次看到熟悉的景象:康师傅等涉事企业连夜道歉,电商平台和超市迅速下架;问题企业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更是纷纷出动,连夜踏上监管之路。
据报道,“土坑酸菜”涉事企业相关人员已被控制,毁人医美、害人主播、蒙人粉条以及“专坑小学生的抽奖游戏”均被当地监管部门或查封或立案……监管部门闻风而动,不可谓不快。据说每年央视3·15晚会,很多地方监管部门和企业都指派专人负责收看,并储备相关人员随时待岗待命,一有曝光,立刻行动。一台晚会能触动这么多人的神经,既让人感受到舆论监督力量的强大,但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市场日常监管力度之差。连夜监管,足见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对问题的重视,但也留下巨大的问号:为什么监管总在曝光后?
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每一个问题,往往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调查,绝不是突然袭击,更非涉事企业偶尔为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在当地尽人皆知的背景下,在相关企业负责人毫不避讳地介绍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是真的没有发现,还是明知其存在而不管不问?媒体轻而易举就能发现的问题,负有监管之责的职能部门发现不了,可以说是失职;如果明知其存在而放任自流,那就是为官不为。
企业与其担惊受怕曝光,不如日常诚信经营;当地监管部门既要连夜发力,对涉事企业重拳出击,更要把这样的监管力度用在平时,把光天化日之下违规违法的现象管住管好。有些企业或许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所以监管部门往往“网开一面”,放任企业躲在监管的灯下黑里。殊不知,这种短视行为,并不是对企业的真正保护,而会养痈成患,最终受害的除了消费者的权益,还有企业自身以及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文章搜索
实时热点 一张上门需求“热力图”服务119万...
实时热点 崇仁路小学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实时热点 @毕业生,小心这几类求职陷阱!
实时热点 日赚万金“馅饼”背后,必然是个巨大...
实时热点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深化国内贸...
实时热点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夯实国内贸...
实时热点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建立健全中...
实时热点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完善国内贸...
实时热点 马旭获评道德模范,坚守初心使命,无...
实时热点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优化信贷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