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武汉新闻
中心城区将建1000处微型公共空间
长江日报讯(记者王东方 通讯员闵雷)近日,武汉市微型公共空间(中心城区)高校工作坊优秀设计方案在武昌翟雅阁博物馆进行推介。未来3年,全市中心城区将建设1000处微型公共空间。目前,由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的32组方案已出炉,通过层层筛选,12个优秀设计方案在活动现场推介,不久有望在街头与市民见面。
■ 武汉高校参与设计
微型公共空间,是尺度较小、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承载城市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包括街边小公园、小广场,社区游园、体育场等。
为落实精致武汉建设要求,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制定了《“见微知城·精致武汉”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已获市政府批准,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该计划拟用三年时间,在全市中心城区建设1000处微型公共空间,总用地规模约200—400公顷,初步建成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微型公共空间体系,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美好家园。
市规划研究院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四所高校合作,围绕全市中心城区130多处微型公共空间,邀请大学生共同为武汉微型公共空间规划出谋划策。此前,武汉理工大学已完成洪山区19处与青山区14处微型公共空间方案的设计。
■ 解决痛点又实用有趣
本次推介会是湖北美术学院专场活动。从收到武昌区24处微型公共空间地块任务后,该校迅速组织起24名指导老师、100余名学生的精英团队,成立规划智囊团,共构思了32组设计方案,12个优秀方案脱颖而出。
优秀方案《行色入微》的设计者严青亮介绍,团队设计的地块在黄鹤楼街道彭刘杨西路22号,位于武昌实验小学北门西边,出行人群以学生及家长为主。
“通过前期数据收集分析,对场地进行调研,总结出该道路承载功能复杂等痛点。”严青亮说,“我们提出分流的设计策略,构建学区、街道休闲带,通过节点分流,打造安全便捷的上下学路。同时,活化林下空间,构建友好型共享空间。”
21号地块设计方案也有特色,模拟颜料被挤出的形态形成一个拱形结构,并沿着设计好的路径相互穿插交叠。颜料软管设计成座椅和休息区,地面上的彩色颜料图案增强了市民的体验感和趣味性。
武昌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认为,这批设计方案让人惊喜,它们有创意、有较强的艺术性且具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希望能展现在市民眼前。
接下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会陆续将高校优秀方案向各区推介。届时,高校设计成果将移交给各区,再由各区结合城建计划落地。
文章搜索
实时热点 天降白酒大单?小心背后陷阱!
实时热点 一张上门需求“热力图”服务119万...
实时热点 崇仁路小学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实时热点 武汉工人有力量
实时热点 @毕业生,小心这几类求职陷阱!
实时热点 日赚万金“馅饼”背后,必然是个巨大...
实时热点 当心兼职陷阱!青海互助一女子被骗9...
实时热点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深化国内贸...
实时热点 马旭获评道德模范,坚守初心使命,无...
实时热点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优化信贷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