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信息
  • 站内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资讯 >武汉新闻

加快推进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创新

发布时间: 2023-01-30 | 来源: 长江日报 | 访问量: 23488

1月29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武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继亮,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孟武康,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杨相卫,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夏伟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相关情况。

■ 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10个科技重大专项

单个项目最高支持3000万元

武汉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盛继亮在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将以“揭榜挂帅”的方式实施10个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支持3000万元。

盛继亮介绍,今年拟攻关的领域初步确定为新型显示、特种光纤、航天动力系统、5G+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动物疫苗、生物工程、碳中和等10个方面,涵盖全市要突破性发展的光电子信息、汽车、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

“攻关的课题要从生产一线遇到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中凝练,充分体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盛继亮表示,通过“揭榜”,由科技企业和高校院所组成的创新联合体“挂帅”出征,推动生产线上搞科研、实验室里谋转化。

盛继亮介绍,今年将系统推进中试平台建设,打造支撑中部、辐射全国的中试服务及概念验证高地。同时,加快推进以中试平台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化建设。

具体而言,今年计划新增备案50个、提升功能20个、重点新建10个市级中试平台,培育认定10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对纳入市级备案管理、对外开放的中试平台,给予创新券支持;对年度考核优秀的中试平台,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对重点建设的中试平台,按照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助;优先支持中试平台实施的院士专家重点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盛继亮表示,计划重点建设的市级中试平台领域初步确定为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工程、创新药和高端制剂、小卫星制造、高性能钛合金零配件、表面工程新材料、生态环境化工与低碳技术转化、网络安全等。

■ 重点实施武汉英才计划

出台吸引集聚博士后人才等政策

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姜铁兵在发布会上介绍,突出人才第一资源地位,武汉近期重点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和吸引集聚博士后人才等政策,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据介绍,武汉英才计划是经中组部人才工作局批复同意的武汉市级人才计划,2023年继续支持来自海内外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行业领域名家名师名匠。一经认定后,分别给予相关人才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6万元资助资金;对武汉市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科创平台建设有重要引领带动作用的顶尖人才(团队),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供综合支持。

据介绍,武汉近期已出台支持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吸引集聚博士后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在生活待遇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博士后流动站全职在站博士后人才、用人单位新引进的出站博士后人才,给予相关补贴。在发展支持方面,创新团队引进出站博士后人才,可申请使用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出站博士后人才可直接申报副高级职称,业绩特别突出的可推荐破格申报正高级职称;博士后人才在汉创办科技型企业,根据带动就业情况,可给予专项资助。在服务保障方面,出站博士后人才可享受人才租赁房租金减免及相关购房便利;配偶随迁来汉的,可根据实际安置或推荐工作,暂时无法解决的可以发放生活补贴等。

据介绍,下一步,武汉市人才工作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省委、市委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久久为功,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持续不断塑造武汉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 进一步做强做实创新发展链条

今年全市将新建5家产业创新中心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孟武康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武汉市推进大众创新工作相关情况。

孟武康介绍,近年来,市发改委围绕“国家所需、武汉所能”,重点抓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抓大集群大项目大基地引领带动,抓重大创新改革政策落地见效,抓创新生态构建。

不久前,市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起草《武汉市进一步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中试平台等方面提出了17条资金支持类政策,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发展风投创投、拓展创新空间等方面提出了13条改革类政策。

孟武康表示,2023年,市发改委将围绕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做强做实创新发展链条,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在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方面,按照“预研预制—开工建设—优化提升”的梯次建设机制,加快推进脉冲强磁场优化提升等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预研预制,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新创建5家产业创新中心,提升294家企业技术中心、206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效能。围绕“光芯屏端网”、汽车、大健康等重点产业,实施产业创新能力专项,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提升产业创新能级方面,加快构建“965”现代产业体系,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建圈、新兴产业壮群、重点产业强链。做大做强集成电路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商业航天及北斗应用等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磁能、量子科技等五大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在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方面,围绕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10个特色创新示范区、10个环大学创新街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大力发展风投创投,激发企业、人才、资本创新活力。

■ 征集发布200项以上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平台、集群、企业、产品、人才五维支持产业创新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杨相卫在发布会上介绍,产业是创新的载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新的一年,我市将从创新平台、创新集群、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人才等五个方面推动支持产业创新。

杨相卫介绍,在创新平台方面,武汉将加强“国家级—省级—省级培育—储备培育”四个层面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为高速光互连和光传输芯片、光子AI芯片等六个领域提供中试平台;支持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在精密制造、激光装备等四个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氢能、北斗两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氢能燃料电池中试研发基地、北斗终端设备研发平台。在半导体先进电子材料、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培育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在创新集群培育方面,武汉将分三个层次推进。一是支持光电子信息、“武襄十随”汽车集群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围绕“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加快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新增新能源汽车产能20万辆,扩大自动驾驶商业化试点范围。二是支持网络安全、光通信设备及光电子器件制造两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动集群内企业协同发展。三是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赛道产业集群。

在创新企业成长方面,将精准施策,加快培育,力争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5~10个百分点,创新型企业增至3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200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60家以上,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5家。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在创新产品推广方面,将征集发布300项以上工业领域新产品、新应用、新场景,推动更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数字经济领域征集发布200项以上应用场景,新建标杆场景10个,举办10场以上数字应用供需对接活动。

在创新人才选育方面,将持续推进“科技副总”工作,根据企业需求,精准选派150名以上高校专家驻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在光电子信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遴选300名制造业“武汉英才”。持续实施“万企育才”“创业武汉”等中小企业培训工程,为企业“送培训、送智力、送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 更加超前介入科研成果转化孵化

武汉将设立30亿元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集群

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夏伟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武汉基金投资运作情况,以及武汉基金下一步在支持全市科技创新方面的举措。

据介绍,武汉投控集团是武汉市国有资本运作和战略投资专业化平台,受托管理总规模300亿元的武汉基金。

夏伟介绍,武汉基金目前主要有五大亮点,包括更加聚焦“965”产业集群,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种子期、初创期的天使投资,聚焦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落户武汉;投资运作更市场化,突出武汉基金引导放大功能,突出市场化受托管理机构主体作用,简化决策流程;返投比例由2倍调低为1.5倍,并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认定返投;投资让利力度更大,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基金,可让渡投资收益最高可至原始投资额退出;投资容错更加合理,对已履行规定程序作出决策的投资,因不可抗力等因素造成投资损失,不追究相关方责任。

夏伟介绍,武汉基金下一步将聚焦科研成果转化、科技自立自强、科技产业人才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更加超前介入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夏伟表示,下一步将设立30亿元天使基金、种子基金集群,牵头组建武汉科创服务联盟,锁定种子期、初创期项目在武汉萌芽生根,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更大深度挖掘企业科技创新与研发潜力。设立10亿元规模专项基金,加快推动科技领军型企业对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将更大力度聚集一批懂技术、懂产业的高端人才。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用于核心团队在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创新创业等过程中面临的团队跟投、股权激励等现实需求,不断释放人才创新潜能。

(长江日报记者陈洁 吴曈 李佳 通讯员武人才 武经宣)


©版权所有:信用武汉  |   意见建议  |   关于我们  |   网页纠错

主办: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武汉征信有限公司

网站访问量:  鄂ICP备19014536号-2   鄂公网安备42010302001556号

©版权所有:信用武汉  |   意见建议  |   关于我们  |   网页纠错

主办: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承办:武汉征信有限公司

网站访问量:  鄂ICP备19014536号-2   鄂公网安备420103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