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信用动态 >风险提示
“低价游”骗局又抬头,老顽疾需开新处方
去年退休的许女士一直想去云南旅游。春节假期,看到旅游市场如此火红,她决定在节后错峰去云南。“浏览了几天,发现有款产品很吸引人,6天5晚的行程,报团费只需要499元。”但到了旅行社她才了解到,所谓的低价游只是噱头,承诺的服务不兑现,景点变成购物店,游客怨声载道。
近年来,打“低价牌”是旅行社吸引客流的惯常手段。以低价游、免费游、政府补贴、优惠券为名的旅游诈骗花样百出,给游客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像许女士这样被低价游忽悠上当受骗的游客众多。而且,搞低价游骗局的基本都是不正规旅行社,经常处于监管盲区,这使低价游更加肆无忌惮。
每当游客成为“低价游”中的一员,接下来就是无尽的烦恼,不仅需花钱买门票,来回的车辆、住宿、餐饮、导游等费用,都被分摊到了游客身上。导游强迫游客购物、改线路、服务缺斤少两接连而致,以至于肢体冲突都有可能发生。媒体报道过的近年来发生的导游强迫游客购物事件,基本上都与“低价游”有关。
为此,早在2015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就出台了关于打击“不合理低价游”的意见,多数地方也出台了诚信指导价,明确“低价游”的界线。全国旅游行业还提出倡议,要加强企业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自觉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合法合规经营,对存在“不合理低价游”等行为的旅行社和从业人员,坚决清理出各级行业协会会员队伍等。
遗憾的是,不合理“低价游”仍存在,强迫游客购物依然频发。究其原因,这当然与管理不严、监督不力有关,也和迷恋“低价游”、爱贪便宜的游客有关,因此,面对“低价游”,游客当自省。对明显亏本的买卖,不要轻信,而是要“擦亮眼睛”、理性消费,绝不能成为不合理“低价游”的变相帮凶。
既然“低价游”屡禁不止,须考虑源头治理,而关键在于,大力推进旅游市场服务体系改革,用法治化手段将“低价游”纳入不合理竞争范围,同时将导游执业等服务市场进一步放开,并依托行业协会对服务费明码标价等。总之,“低价游”骗局又抬头,老顽疾需开新处方,由此才能逐渐走出“低价游”困境,让旅游回归正常。
文章搜索
实时热点 一张上门需求“热力图”服务119万...
实时热点 崇仁路小学被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实时热点 @毕业生,小心这几类求职陷阱!
实时热点 日赚万金“馅饼”背后,必然是个巨大...
实时热点 武汉工人有力量
实时热点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深化国内贸...
实时热点 警惕!恶意文件窃取公民信息
实时热点 【信用知识百问百答】如何夯实国内贸...
实时热点 马旭获评道德模范,坚守初心使命,无...
实时热点 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 优化信贷营商...